宜宾最早的名字叫僰道,僰是古代西南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属于氐羌族群。
宜宾能有这么个古名,说明在古代僰人多分布于宜宾、滇池及西昌等地。他们被称为滇僰与邛僰。可见宜宾在古代还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秦汉时因宜宾是五尺道的起点,也就把宜宾这地方叫僰道,也就是僰人走的路了。
直到唐天宝年间的742年,才把僰道改为义宾,取“慕义来宾”之意。可这个义宾与宋太宗赵光义的名字有冲突,于是再改为宜宾。1114年,正式把戎州改为叙州,把僰道县改为宜宾县了,宜宾的名字才定下。但宜宾人不称自己是僰道人,却说自己是叙州人。
宜宾对外宣传时的口号是“万里长江第一城”。说是长江第一城是正确的,因为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合,还形成一个合江门的景区,两江汇合以后才称长江,而宜宾就在这个汇合点上。说是长江第一城没问题,但要加上“万里”,无疑又把金沙江包括进来了,而金沙江上的第一城则是攀枝花。
攀枝花说自己是金沙江第一城显得不大气,但大气的长江第一城被宜宾人已用了,所以攀枝花人的提法是“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才把自己与“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区别开来。
到达宜宾时已是晚上,也就是在夜里路过它们的蜀南竹海的。这竹海儿子去过,说是满山遍野全是,而且各种形状,粗细不一的竹子都有。夜晚来的坏处是不能看清它的全貌,好处是可以欣赏它的夜景。特别有着两条大江交汇的城市,那江两岸及各式桥梁所展示的夜晚美景就直逼你的眼。
那晚不但晚了,而且下起了雨,这雨倒是越下越大样。本还想着安顿好后去合江门,但夜雨让我只能明天去。
对于吃饭,还没有来时儿子就不断地推荐宜宾的燃面,把这种面说成是可以点燃的面时,就勾我们的念想。可晚上要找到一家燃面馆不易,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在雨中找到,只有吃了炒菜。三个菜,只收了五十多元,让妻直呼便宜,一下子对宜宾的好感倍增。
城市大都是建在河水边的,而一个地方能有两条大江交汇,其所建的城市交通之发达,水利之方便,聚集效应之强自然不用说,而宜宾就是这样的城。金沙江和岷江算得上是大江,两岸本来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再加上这是个交汇点,宜宾自古就是繁华所在。
这种繁华在次日早我们到达合江门时就能感到。宜宾的合江门如同重庆的朝天门一样,指的就是两江汇合处。此处建的楼本名就叫合江楼,后来在1805年由楚商重建时更名为夹镜楼。因为此楼位于两江交汇处,两江在此形成夹角。而当明月当空时,月光倒映在两江的夹缝中,形如夹镜,故名夹镜楼。
此楼名也呼应了李太白的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
楼下是一个万里长江的动态示意图,由高而低,把位于长江两岸的城市名字都标志出来,而宜宾高居第一位,由此也证明宜宾长江第一城的美名。
两江交汇,因颜色的差异十分新目,金沙江因流经青藏高原大含泥沙,而水色浑黄,岷江因流经成都平原较为清澈,而水色青绿。这种不同颜色的交汇,如同泾渭分明一样的形成了宜宾老八景之一的“两江秋涨”。只到底是冬天,水量不是很大,颜色的差异不是特别明显,但还是看得出。但下江水冬泳的人们还是让我惊叹,哪里都有勇士啊。
早晨还是有些细雨,不过雨中的宜宾即使在冬天还是能看得见它的那份清秀,而不时从江面飞起的红嘴鸥和棕头鸥更是把这种秀丽在雨中渲染的更加生动。
对于生长在北方的我们来说,看见江水总有种亲近,这种亲近也就到了宜宾身上。而走时,终于在合江门附近的燃面馆吃到了正宗的燃面。能否点燃不知,但那种放了许多花生碎的面食的确好吃。
记得我与儿子吃了一份后,居然觉得还不足,又在住处附近的燃面馆吃了一回。馆子自然是食客爆满,点了后半天还上不来,倒是越等越被这种面食吸引。对于吃食,儿子还不停地推荐李庄白肉,只没有去李庄也就没有机会品尝到种美味白肉。
后来又看了冠英古街和大观楼,在走时还去了五粮液的酒文化博览馆,真可谓一瓶酒一座城。为了找高速入口,居然走错路,跑到了翠屏区的宗场镇,这镇在一个山上,地里长满不知名的蔬菜。这里算是宜宾普通的乡镇了,山水也平常,是四川常见的那种丘陵地形,只是植被极好。
所谓山水人家大体就是这些地方了。
宜宾因两江交汇而让中国有了最长最大的江—长江,也让自己成了长江第一城。但是第一城的远不只这位置,还有从古代僰人走来的历史,以及五尺道,古戎州古叙州古义宾的过往,而美食,翠竹与美酒更把古城加以渲染,让宜宾有了江城的神韵。
这样的城是最中国的城,值得多来看看。